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高职院校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如何处理教材

时间:2013-11-02 14:51 点击:
[摘 要]教学工作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学工作主要就是备课、课堂教学及课后总结,而教材的处理是教师备课应考虑的主要问题之一。教材的现代规范处理就是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或能工巧匠对教材内容进行处理,由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由教学团队成员共
  教材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与学生进行交流的纽带,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照本宣科,对教材一成不变。也就说,教学内容既要源于教材,也要不同于教材,实质上就是说教师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这其实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如何处理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就是教材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教材中某章某节在教材体系中的意义,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作用。我们要站在发展的高度把握教材,然后综合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材内容的位置和体系安排
  不仅需要准确地描绘教材内容具体安排在什么地方,还要分析怎样把教材的内容安排在更合适的地方。安排教材内容应该考虑下述问题:1.前面已经安排了哪些内容和技能基础?2.本段教材包含哪些内容,它们与前面内容有什么逻辑或因果关系,是否是前面内容的拓展或补充或应用?3.本段教材内容对后续内容有何作用或影响,该段内容目前的发展情况如何?
  (二)教材内容的地位与作用[1]
  应考虑本段内容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技能,对学生来说,可以形成哪些能力,这些知识为学生的学习和终生发展有何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生产、科技发展、资源环境等有何意义。
  总之,在处理教材前要通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结构和脉络,熟悉教材的内容和内容的安排顺序,熟悉教材内容在后续课程中的作用,分析教材内容可以对学生形成的技能或能力有何帮助等。
  二、如何处理教材
  (一)教材的传统处理
  对教材的处理,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教材的传统处理往往是任课教师单个处理教材,独享资源。教材的现代处理需要吸收行业企业相关专家的建议,组建团队进行研讨后处理教材,借鉴别人的成果,实现资源共享。
  1.教材的传统处理需要考虑如下因素。(1)分析学情。处理教材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所需基础等实际情况处理教材。(2)挖掘内涵。教材对某些知识的处理可能有深有浅,有些信息可能隐藏在内容之下,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信息,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补充或删减、变换顺序等。(3)服务实践。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对教材的处理要尽可能适应专业需求,要优先考虑职业技能的形成问题,为实践提供必要的支撑。(4)贴近学生。对教材中的案例要进行必要变化或改变,要贴近学生实际,最好从学生所熟悉的事例中选择案例,更不能好高骛远。
  2.教材的处理主要涉及下述问题。(1)教学内容调整。[2]高职院校对教材内容的调整首先是调整难度要求,将教材内容中理论性强、推导困难、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降低要求,把一些对形成职业技能有帮助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对后续课程学习起到基础作用的内容要提请学生留意。其次是适当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一些课程每单元的教学内容基本可以独立成章,几乎没有衔接问题,这样当然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不仅如此,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也可以适当地调整其顺序。(2)拓展和补充教学内容。一些课程教学内容十分枯燥,理论性强或逻辑太严密,学生难以接受,因此对教材的内容需要做适当的补充和拓展。首先要结合教材相关内容研究的最新动态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最佳教学方案,适当补充一些视频、动画、文字解释等。其次要将教材内容的各种应用拓展出来,让学生清楚这些枯燥的教学内容应用前景广阔,值得我们认真学习。(3)替换教学内容。教材中一些对职业技能的形成意义不大,对后续课程学习没有多少影响,可以避开的教学内容,在教材内容处理时可以用一些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有所帮助的内容进行替代,体现教学的自主性。(4)删减教学内容。对于那些不贴近学生实际、不贴近专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没有明显帮助的教学内容,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当删减。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内容虽然比较枯燥,理论性很强,对学生形成职业技能也没有明显帮助,但是这些内容对学生品格的形成、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有一定帮助,这样的教学内容不在删减的范畴。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